ISSN 1006-298X      CN 32-1425/R

导航
 
玻璃钢/复合材料  
 
2011年 20卷 6期
刊出日期 2011-12-28

论文
论文
501 张静,王梅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透析中高血压的临床分析
null
2011 Vol. 20 (6): 501-505 [摘要] ( 1659 ) [HTML 1KB] [ PDF 996KB] ( 1236 )
506 徐雁,邹建洲,刘中华,等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核因子κB活性与微炎症、氧化应激状态及心血管疾病的关系

摘  要  目的: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核因子κB (NF-κB)活性与微炎症、氧化应激状态及心血管疾病(CVD)的关系。 方法:选取MHD治疗3个月以上的稳定患者,以体检健康人为对照组。采用ELISA法检测受试者PBMC的NF-κB活性,比色法检测血清总抗氧化能力(TAOC)及丙二醛(MDA)。用Pearson相关和线性回归分析PBMC的NF-κB活性与其他指标的相关性。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NF-κB活性与CVD的关系。 结果:32例MHD患者和12例健康对照入选。MHD患者PBMC的NF-κB活性 [(1142.4±413.0)ng/mg核蛋白vs (208.3±39.5)ng/mg核蛋白,P<0.05]、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3.2mg/L vs 0.5mg/L,P<0.05)、TAOC[(21.9±6.6)U/ml vs (15.7±2.3)U/ml,P<0.05]和MDA[(6.80±0.86)nmol/ml vs (3.89±0.51)nmol/ml,P<0.05]皆显著高于对照组。单次HD治疗后MHD患者PBMC的NF-κB活性显著升高[(2076.5±690.1)ng/mg核蛋白vs (1142.2±413.0)ng/mg核蛋白,P<0.05],TAOC显著降低[(13.6±5.0)U/ml vs (21.9±6.6)U/ml,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PBMC的NF-κB活性与白细胞计数(r=0.454,P<0.05)、血清hsCRP(r=0.590,P<0.05)及MDA(r=0.390,P<0.05)呈显著正相关。线性回归分析显示白细胞计数(β=0.338,P<0.05)、血清hsCRP(β=0.440,P<0.05)及MDA(β=0.319,P<0.05)皆与PBMC的NF-κB活性独立相关。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PBMC的NF-κB活性升高(>1170.0ng/mg)是CVD的独立危险因素(OR=8.47,P<0.05)。  结论:MHD患者PBMC的NF-κB活性显著升高,且与微炎症、氧化应激状态及CVD相关,可作为患者的炎症标志物。

2011 Vol. 20 (6): 506-511 [摘要] ( 1186 ) [HTML 1KB] [ PDF 925KB] ( 1018 )
512 钟波,那宇
心脏瓣膜钙化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远期预后的影响

摘  要  目的:评估终末期肾脏疾病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心脏瓣膜钙化对死亡率和死亡原因的影响。 方法:96名MHD患者,男55例,女41例,平均年龄55±12岁,平均透析时间57±30周。根据超声心动图检查患者有无心脏主动脉瓣和二尖瓣钙化将其分为瓣膜钙化组(31例)和无瓣膜钙化组(65例)。 结果:瓣膜钙化组和无瓣膜钙化组1年存活率分别为75%和95%(P < 0.01)。瓣膜钙化组患者年龄大,糖尿病比例高,粥样硬化性血管疾病发生率高;实验室检查证实C反应蛋白、血清钙、血清磷和甲状旁腺激素水平均高于无瓣膜钙化组患者,而血清白蛋白低于后组;两组左室射血分数无差异。全部患者平均随访75周(12~40周),随访期间死亡25例,两组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分别为25.8%和6.1%(P < 0.01),多变量COX回归分析发现:心脏瓣膜钙化是预测非心血管源性死亡(HR 2.23, 95%CI 1.02~4.25,P=0.006)及心血管源性死亡(HR 3.50, 95%CI 2.23~5.52,P < 0.01)的独立危险因素,且与年龄、性别、透析时间、C反应蛋白水平及是否合并粥样硬化性血管疾病或糖尿病存在相关性。 结论:MHD患者有无心脏瓣膜钙化对心血管源性及非心血管源性死亡预测具有意义。

2011 Vol. 20 (6): 512-516 [摘要] ( 1358 ) [HTML 1KB] [ PDF 941KB] ( 1091 )
517 孟宇,陈勇,尹红良
非脂肪组织含量在评价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营养状态及短期预后中的作用

摘  要  目的:前瞻性分析生物电阻抗分析法(bioelectic impadance anlysis ,BIA)测定的非脂肪组织含量(fat-free mass, FFM)是否能反映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营养状态,探讨FFM评估患者预后的意义。 方法:分析45例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干体重状态下的FFM值,依FFM是否高于均值,分为大于或等于均值组(FFM-H组),及小于均值组(FFM-L组),并设定40名健康成年人对照。比较组间营养指标及炎症指标的差异;分析FFM与营养、炎症指标的相关性;随访12月后分析不同FFM组在住院率、平均住院天数及死亡率的差异。 结果:(1)与健康成年人比较,MHD患者有较低的血浆白蛋白水平及FFM值,和较高的CRP及IL-6水平(P<0.05);(2)MHD患者组间比较,FFM-L组的患者血浆白蛋白低,而反应炎症状态的的指标如CRP及IL-6则高于FFM-H组的患者,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3)干体重状态下经体表面积校正后的FFM值与血浆白蛋白及BMI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r=0.421,0.608,P<0.01),与CRP或IL-6呈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r=-0.786, -0.485,P<0.01);(4)平均随访13.6±0.6个月,FFM-L组与FFM-H组住院率(39.13%vs26.31%)及死亡率(13.04% vs 5.26%)均存在明显差异(P<0.05)。住院原因分层后发现,两组因感染住院的平均天数及百分比,FFM-L组明显高于FFM-H组。  结论:MHD患者较健康人普遍存在营养不良。经体表面积校正的FFM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营养状态,并且对MHD患者的预后具有的预示作用,可以作为评价预后的指标之一。

2011 Vol. 20 (6): 517-521 [摘要] ( 1357 ) [HTML 1KB] [ PDF 1031KB] ( 1025 )
522 陈惠萍,徐峰,黄倩,等
胶原Ⅲ肾病——形态学特点和临床表现

摘  要  目的:总结一种非免疫因素介导的肾小球疾病——胶原Ⅲ肾病的肾活检形态学及实验室检查特点,旨在提高对此病的诊断水平。  方法:回顾性分析经肾活检免疫荧光、电镜检查确诊胶原Ⅲ肾病的12例患者的组织学特点,同时收集并分析这些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结果。  结果:12例患者男性4例,女性8例,病程约3~300月(平均62.08±60.96月);年龄最轻者21岁,最长者67岁。蛋白尿为本组患者最常见的肾脏损害的首发临床症状(10例,83.33%),10例(83.33%)患者病初即诊断高血压,尿沉渣红细胞计数>50万/ml者仅1例(8.33%)。肾小管受损的实验室指标包括尿NAG酶升高9例(75%),9例患者禁水13h尿渗量减低,3例临界状态。确诊时血清肌酐(SCr)升高者4例,7例贫血。肾活检免疫荧光检查C3阳性者5例(41.67%),3例(25%)患者合并IgA阳性,胶原Ⅲ染色证实非废弃或硬化部位的肾小球外周袢和(或)系膜区见阳性荧光;组织学观察证实,12例(100%)患者肾小球体积都增大,均存在肾小球内皮下疏松、区域增宽等,肾小球病变大致分为两种类型,一类肾小球非增生性的“结节样”改变,PAS或PASM-Masson染色肾小球毛细血管袢内皮下呈均质、淡染的嗜复红或嗜亮绿色;另种“结节样”改变不明显,肾小球细胞总数不多,但内皮细胞成对,PASM-Masson染色外周袢弥漫双轨。超微结构观察证实12例(100%)患者肾小球毛细血管袢内皮下疏松、区域增宽,内皮下和(或)系膜区见束状或单枝的、有明暗带、直径约43~60nm的胶原纤维,3例(25%)免疫荧光染色IgA阳性者在肾小球系膜区见团块状的电子致密物沉积。随访过程中3例(25%)SCr升高(分别在初程8月和病程156月)。  结论:高血压和蛋白尿是胶原Ⅲ肾病最常见的临床表现,肾活检组织学改变具特征性,诊断需借助免疫荧光染色和超微结构观察;预后相对良好。

2011 Vol. 20 (6): 522-529 [摘要] ( 1450 ) [HTML 1KB] [ PDF 3255KB] ( 1327 )
530 陈樱花,位红兰,隽晨霞,等
循环内皮细胞损伤标记物与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相关血管炎活动性的联系

摘 要  目的:探讨外周血液中内皮细胞损伤标记物循环内皮细胞(CECs)数量、可溶性血栓调节蛋白(sTM)、血浆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E-选择素(E-selectin)和血管细胞黏附分子(VCAM-1)水平与ANCA相关血管炎(AAV)活动性的联系。 方法: 84例AAV患者,根据血管炎活动性分为活动组(n=56,男性23例,女性33例,平均年龄48.1± 16.8岁, BVAS评分13.6± 2.4分)和缓解组(n=28,男性9例,女性19例,平均年龄50.2± 16.4岁,BVAS评分0分),血管炎活动性评分采用伯明翰评分(BVAS)。性别、年龄相匹配健康志愿者20名为健康对照组。免疫磁珠分离方法检测CECs数量,ELISA法检测血浆sTM、vWF、E-selectin和VCAM-1水平。比较三组CECs、vWF、E-selectin、sTM和VCAM-1水平的差异。 结果:活动组CECs、sTM、vWF和E-selectin水平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缓解组血CECs、sTM、vWF和E-selectin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活动组和缓解组血浆VCAM-1水平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均无显著差异。与缓解组比较,活动组CECs(30±12 vs 17±5个/ml,P<0.01)与sTM(9.5±6.8 vs 6.1±3.4 ng/ml,P<0.01)水平显著升高,但经Scr校正后,两组间sTM水平无显著差异。两组间血浆vWF和E-selectin也无显著差异(P>0.05)。活动组sTM水平与血肌酐和尿蛋白水平呈正相关性, CECs、vWF、E-selectin和VCAM-1水平与血肌酐和尿蛋白无相关性。 结论:循环内皮细胞数量与血管炎活动性密切相关,可作为临床判断ANCA相关血管炎病情的重要指标。

2011 Vol. 20 (6): 530-535 [摘要] ( 1143 ) [HTML 1KB] [ PDF 984KB] ( 1300 )
536 陈惠萍
老年肾脏病的临床特点和病理类型
2011 Vol. 20 (6): 536-537 [摘要] ( 1046 ) [HTML 1KB] [ PDF 784KB] ( 914 )
538 邹万忠
老年肾脏病的临床和病理特征
2011 Vol. 20 (6): 538-539 [摘要] ( 1083 ) [HTML 1KB] [ PDF 868KB] ( 1052 )
540 胡章学
骨髓瘤相关肾损伤与老年肾活检病理
2011 Vol. 20 (6): 540-541 [摘要] ( 1089 ) [HTML 1KB] [ PDF 772KB] ( 883 )
542 刘春蓓,秦卫松
抗IgA Fc受体抗体的作用机制

摘  要 体外试验和动物试验证实,抗IgA Fc受体I(Fc?RI)单抗具有抑制炎症信号通路,治疗感染性疾病、改善免疫及非免疫相关肾脏疾病肾组织病变等作用。虽然早有研究证实抗Fc?RI单抗的疗效与Fc?RI中抑制性免疫受体酪氨酸激活基序(immunoreceptor tyrosine-based activation motifs, ITAM)介导的抑制性信号(ITAMi)有关,但直到近期ITAMi的分子机制才被阐明,即低亲和性配体或单克隆抗体与Fc?RI结合后可促使Fc?RI移位及含Src同源结构域2(Src homology 2,SH2)的酪氨酸磷酸酶-1(SHP-1)在细胞膜脂质结构中募集,激活性受体与Fc?RI等受体及SHP-1在细胞脂筏上的共区域化促进了大分子抑制体的形成,在SHP-1的作用下激活信号被抑制。

2011 Vol. 20 (6): 542-547 [摘要] ( 1131 ) [HTML 1KB] [ PDF 942KB] ( 862 )
548 王梦婧,陈靖
磷代谢与慢性肾脏病

摘  要  磷是生命体中重要的元素之一,在细胞代谢和组织结构上起关键作用。磷的基本存在式是磷酸根(PO43-),在细胞内它组成细胞膜和遗传物质,参与细胞能量代谢及信号传导;在细胞外它是骨无机质和牙结构的主要成分之一,另外,有一部分存在于血液循环,即临床上能够检测到的血磷。血磷是机体磷代谢状况的直接反映,肠道吸收、肾脏排泄、组织利用以及一系列调节因子共同作用决定血磷的平衡。在慢性肾衰竭患者中,由于肾功能减退及身体内分泌功能的变化,这种平衡往往被打破而呈现高磷状态,高磷血症已被证明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和死亡率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将围绕正常磷代谢、慢性肾病患者磷代谢异常以及高磷血症治疗策略的新进展进行综述。

2011 Vol. 20 (6): 548-553 [摘要] ( 1129 ) [HTML 1KB] [ PDF 942KB] ( 1532 )
554 徐玲玲,杨俊伟
NLRP3炎性体与肾脏疾病

摘  要  炎性体(inflammasomes)是一类通过活化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1(caspase-1)来间接调控白细胞介素1ß(IL-1ß)与白细胞介素18(IL-18)的成熟和分泌的蛋白复合体。除了作为机体固有免疫及应激系统的重要防御成分,炎性体还参与了多种疾病如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淀粉样变及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近年来,炎性体在肾脏病中的作用获得大量关注,并且随着研究的深入,其作用机制也逐渐明确。本文重点讨论了炎性体的基本概念、调控机制及其与肾脏疾病发生发展的关系。

2011 Vol. 20 (6): 554-558 [摘要] ( 1287 ) [HTML 1KB] [ PDF 1106KB] ( 946 )
559 史明君,谢红浪
新型磷结合剂在慢性肾脏病中的应用

摘 要 慢性肾脏疾病(CKD)患者肾功能恶化,引起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以及钙磷代谢紊乱,进一步导致血管钙化等心血管疾病,增加CKD患者患病率及死亡率。传统磷结合剂常含钙、铝成分,降低血磷但不良反应较多。司维拉姆、碳酸镧、SBR759、PA21-1、MCI-196和碱式碳酸镁铁等新型磷结合剂不含钙、铝,具有与传统磷结合剂类似的降低血磷作用,却不升高血钙,为控制高磷血症且不增加血管钙化风险提供了治疗前景。

2011 Vol. 20 (6): 559-564 [摘要] ( 1221 ) [HTML 1KB] [ PDF 1138KB] ( 1315 )
565 任红旗,何慈江
透析中高血压的发病机制及干预措施

摘  要  透析中高血压在血液透析过程中并非少见,发病率约为5%~15%之间,与透析患者预后密切相关。透析中高血压发病机制、治疗策略目前尚未阐明。可能的发病机制包括细胞外液容量负荷,心输血量增加,电解质紊乱(尤其是钠离子),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激活,交感神经系统过度活跃以及内皮细胞功能不全。主要治疗方案包括控制容量,减少钠的摄入,降低交感神经系统活性以及减少内皮素的水平等。

2011 Vol. 20 (6): 565-570 [摘要] ( 1135 ) [HTML 1KB] [ PDF 945KB] ( 1108 )
571 马坤岭,张晓良
中性pH值、低葡萄糖降解产物腹膜透析液的生物相容性

摘  要  传统腹膜透析液的高浓度葡萄糖、葡萄糖降解产物(glucose degradation products,GDP)、糖基化终产物(Advanced glycation end products,AGE)、低pH值等生物不相容性是影响腹膜透析疗效、导致腹膜透析技术失败的主要原因。因此研制生物相容性更好的透析液,已成为改进腹膜透析质量的重要内容。使用中性pH值、低葡萄糖降解产物(neutral pH, low-GDP,NpHLGDP)的透析液可能是延长腹膜寿命、提高治疗效果的有希望的新方法。本文主要针对NpHLGDP腹膜透析液的生物相容性,评价生物相容性的生物标志物以及可能的临床预后加以综述。

2011 Vol. 20 (6): 571-575 [摘要] ( 1276 ) [HTML 1KB] [ PDF 906KB] ( 1020 )
576 徐峰,曾彩虹,刘志红
抗肾小球基膜肾炎合并糖尿病肾病
null
2011 Vol. 20 (6): 576-579 [摘要] ( 1433 ) [HTML 1KB] [ PDF 1740KB] ( 1027 )
580 全军肾脏病研究所学术委员会
乏力,低钾,贫血伴肾功能不全

摘  要  49岁女性,临床上以乏力,低钾起病,近半年出现贫血,肾功能不全,无血尿,蛋白尿,无咯血等肺部表现,实验室检查提示以小管间质损害为主,血清核周型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pANCA)阳性,弹性蛋白酶ANCA阳性。肾活检组织学表现为间质性肾炎,可见大量管周毛细血管炎,小管炎,伴肾小球废弃,非废弃肾小球病变轻微,免疫病理示寡免疫复合物沉积。经甲泼尼龙和环磷酰胺冲击治疗后,血清ANCA转阴,随之肾功能改善,重复肾活检肾小管间质急性病变也明显减轻。结合临床、实验室检查,对免疫抑制治疗反应及两次肾活检组织学特点,最终诊断为ANCA相关性间质肾炎。

2011 Vol. 20 (6): 580-585 [摘要] ( 1230 ) [HTML 1KB] [ PDF 2292KB] ( 773 )